Categories
新聞稿

《香港在職家庭幸福感問卷調查》【2022年12月29日】

《香港在職家庭幸福感問卷調查》發佈

香港在職家庭「WHO-5幸福指標」整體平均僅43分

非牟利機構人員協會(下稱:非牟利協會)及香港社會福利服務從業員協會(下稱:社福協) 一直關注香港基層家庭的福祉。自疫情爆發,「在職基層家庭」身處「長疫境」困境,至今已接近3年,不論生活、工作、社交或子女學業均受到影響,家庭內積累不少壓力。社會上,不少僱員更要同時兼顧工作及家庭責任,身心疲憊。有見及此,香港政府於早年已推動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」,希望能透過彈性和包容性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安排,促進家庭成員的福祉,締造和諧家庭和社會。

非牟利協會與社福協,於2022年10月11日至12月1日開展「香港在職家庭幸福感問卷調查」,成功訪問672個在職基層家庭,36.75%受訪者或其配偶,工作場所沒有和不清楚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」[1]47.91%受訪者認同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」[1]能提高「工作與家庭生活」之間取得平衡;72.92%受訪者認為「工作與家庭生活平衡」,有助提升「快樂感幸福感」。結合各方面因素,非牟利協會與社福協促請政府全面落實鼓勵及推動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」[1],提高打工仔「工作與家庭生活」之間取得平衡,更有助吸引更多人(特別是婦女)重新投入勞動市場,有助紓緩目前本港正面對的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。

是次調查對象為年滿18歲或以上的在職基層家庭人士或其配偶。整體調查顯示,30-49歲年齡層受訪者佔56.85%家庭總收入$27,100或以下佔63.24%;每週平均工作時數超過45小時或以上佔37.8%52.53%受訪者育有至少1名在學子女40.78%受訪者與至少1名長者同住

同時,是次調查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展的量表「WHO-5幸福指標」[2]作為測量情感與心理幸福感的指標。評估由 5 個簡單的問題組成,這些問題涉及受訪者的主觀幸福感,分別用以衡量受試者對平常事物的興趣、正面情感。指標得分由0至100,得分值愈高,則指受試者的主觀幸福感愈高。根據整體調查數字,香港在職家庭「WHO-5幸福指標」[2]整體平均僅43分,當問及受訪者過去兩星期「感覺快樂,心情舒暢」情況只有20.39%受訪者感到多於一半時間;「感覺寧靜同放鬆」只有19.49%受訪者感到多於一半時間;「感覺充滿活力,精力充沛」只有18.45%受訪者感到多於一半時間;「瞓醒時感到清新,得到足夠嘅休息」只有17.41%受訪者感到多於一半時間;「每日生活充滿著有趣嘅事情」只有17.26%受訪者感到多於一半時間。

仔細分析調查數字,積極推動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」的工作場所,打工仔「WHO-5幸福指標」48分未有推動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」的工作場所,僅33分,明顯看到「WHO-5幸福指標」生活品質由48分跌至33分

疫情為社會帶來了不少困局,基層家庭生活已捉襟見肘,持續多時的疫情為家庭帶來各種困擾,令家庭難以正常生活,不論生活、工作、社交或子女學業均受到影響,家庭內積累不少壓力,是造成家庭快樂程度下降的最重要原因。

香港人的工作時間普遍過長,以致大部份基層家庭都難以抽時間陪伴子女,令他們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出現不平衡的情況。雖然政府於2019年1月實施五天男士法定侍產假,又於2020年12月將法定產假由十星期延長至14星期,並為僱主支付因此須多付的額外薪酬,但除了在預產期間作出以上支援之外,政府似乎一直未有動力落實更多家庭友善政策,而以現狀而言香港實在應該作出更多的支援。非牟利協會與社福協促請政府全面落實鼓勵及推動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」[1],例如加大力度誘因鼓勵僱主協助員工家庭需要的特別假期,如婚姻假、家長假、恩恤假、特別事假、生日假和敬孝假等。靈活的工作安排,如五天工作周、彈性工作時間、彈性上班時間、居家或遙距辦公、職位共享等,提高「工作與家庭生活」之間取得平衡。推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可為勞資雙方帶來雙贏,除紓緩僱員的工作及生活壓力外,推行措施亦有助僱主吸引及挽留人才。從釋放勞動力的角度而言,推行家庭友善的僱傭措施,更有助吸引更多人(特別是婦女)重新投入勞動市場,有助紓緩目前本港正面對的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。

倘若政府加大力度鼓勵及推動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」,變相便是提高了對在職家庭在育兒護老的支援,長遠來說有利於推動香港成為真正的家庭友善社會,為市民掃平育兒護老的各種障礙,改善市民的整體生活質素,並從而造就釋放潛在勞動力。

參考資料

[1] 家庭友善僱傭措施包括:協助員工家庭需要的特別假期,如婚姻假、家長假、恩恤假、特別事假、生日假和敬孝假等。 靈活的工作安排,如五天工作周、彈性工作時間、彈性上班時間、居家或遙距辦公、職位共享等。

[2]「WHO-5幸福指標」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80年發表了一個幸福指數的量表,透過五個方向可以簡單的評量一個人幸福狀態。世界衛生組織WHO,早在1948年就為健康下了一個定義:「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,而是身體、心理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。」WHO-5幸福指標 (WHO-5) 是一項簡短的自我評估,衡量當前的心理幸福感狀況。選出在過去兩週中最接近您的感受。請注意數字越高代表愈幸福。例如:如果在過去兩週內,有一半以上的時間,您是否感到愉悅且很有精神。將原始分數乘以4可以得到範圍0到100的百分比分數。百分比分數0分代表可能是最差的生活品質,反之100分代表可能是最佳的生活品質。「幸福」(或稱快樂)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幸福定義和想法。對個人而言,客觀生活環境與遭遇攸關生活幸福與否,自身最能判斷個人生活遭遇的幸福程度,因此「幸福感」扮演了評估美好生活之關鍵角色。

非牟利機構人員協會 謹啟

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廿九日

媒體報導

Categories
新聞稿

醫管局從業員/市民對延長醫護退休年齡至65歲的觀感及意願調查[2021年9月13日]

【新聞稿】


《醫管局從業員/市民對延長醫護退休年齡至65歲的
觀感及意願調查》


非牟利機構人員協會(下稱:協會)一直關注基層打工仔的工作情況及需要。面對世紀疫情,新冠肺炎疫情已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,各地政府高度重視醫療急救能力建設,醫護從業員在這場防疫抗疫戰角色更顯重要。


按照醫管局今年2021年3月的推算數字,未來兩個年度,將屆退休年齡的不同職系員工達千多人。面對近期醫護流失率上升,勞聯喜見醫管局8月19日表示,有意將員工退休年齡延至65歲,並計劃於9月底醫管局大會提出,冀挽留合適人才。


非牟利機構人員協會與協作團體港九勞工社團聯會、醫院診所護士協會、健康服務從業員協會、香港醫務衛生華員總會、香港非緊急救護服務員工協會,於2021年8月21日至9月11日聯合開展「醫管局從業員/市民對延長醫護退休年齡至65歲的觀感及意願調查問卷」,成功訪問414名來自醫管局不同職系的從業員(256名)及市民(158名),瞭解對延長醫護退休年齡至65歲的觀感及意願。結合各方面因素,協會要求醫管局延長醫護退休年齡至65歲,並讓員工自行選擇在60歲或65歲退休,以挽留合適人才,應付這場嚴峻的防疫戰。


根據調查數字,83%的受訪市民曾接觸或使用過醫院管理局服務,其中以公立醫院服務、專科門診服務、普通科門診等服務更為殷切。80%的受訪醫管局從業員及78%的受訪市民認為,面對當前疫情常態化及持續醫療需求,贊成延長醫護退休年齡至65歲,並讓員工自行選擇在60歲或65歲退休。


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蔓延達一年多,醫護從業員在這場防疫抗疫戰角色更加重要。如果醫護防線失守,疫情防控將大有可能失守、失控,後果嚴重。協會認為,醫療制度與市民大眾息息相關,尤其在世紀疫情期間,持續常態化防疫防控,大家尤為關注醫護人手的問題。因此必須挽留人手,以紓緩醫護人手不足問題,並制定長遠醫療規劃策略,加強在醫療方面的承擔。為醫護人員提供充分支援,繼續共同打好這場防疫抗疫工作,達致社會、醫院、員工三贏局面。

媒體剪報 > https://bit.ly/3ebGiyq

Categories
新聞稿

社福界從業員/服務使用者對「整筆撥款津貼制度」的認識及觀感調查[2021年7月13日]

【新聞稿】

《社福界從業員/服務使用者對「整筆撥款津貼制度」的認識及觀感調查》

非牟利機構人員協會(下稱:協會)一直關注打工仔的工作情況及需要,疫情由2020年初爆發,至今已超過一年,香港社會民生急劇轉變,弱勢社群更加境況危急,不少有關民生福利的政策成為討論焦點,市民對社福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多,社福服務在社會中益顯其重要性。

政府就2000年起向社福機構推出的「整筆撥款津貼制度」作檢討,專責小組於7月12日就有關人手及薪酬架構的範疇,向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,提出30項改善建議。但協會對此結果表示十分失望,協會認為以上建議只是小修小補,並未觸及制度核心問題,未能正視社福機構從業員的訴求及服務使用者需要。

非牟利機構人員協會與協作團體港九勞工社團聯會、香港社會福利服務從業員協會,於2021年5月20日至7月8日開展「社福界從業員/服務使用者對「整筆撥款津貼制度」的認識及觀感調查」,成功訪問403名來自社福機構不同職系從業員及服務使用者,瞭解業界及服務使用者對「整筆撥款津貼制度」認識及觀感。結合各方面因素,協會要求加強檢討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」中點薪金撥款基準、設立劃一薪酬架構、年資認可制度。

根據調查數字,51%的服務使用者曾接觸或使用過社會福利服務,其中以長者服務、社會保障、青少年服務及醫務服務位列前四。55%的受訪者認為將社會福利服務的過程和責任外判感覺負面,76%受訪者認同推行「同工同酬」劃一薪酬架構,80%受訪者認同推行「年資認可」制度。

檢討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」中點薪金撥款基準

面對世紀疫情持續,社福領域也同樣的面臨著許多挑戰,然而政策將社會福利服務的過程和責任全然外判予機構,對社會服務發展帶來負面影響,亦令政府監管與機構自主之間缺乏平衡機制。

對此專責小組在報告裡只是建議社福機構要有系統地檢視服務對象、性質及表現標準從而提升服務質素,並繼續維持中點薪金撥款基準。協會認為兩者頗為矛盾,提升服務質素與撥款基準,應互相配合提升品質,現行制度以中薪點作撥款基準,令不少機構缺乏安全感,於財務管理上變得束手束腳,擴展服務時亦未必會增加人手及撥出更多的資源優化服務,迅速回應服務需要,最終也導致服務使用者無法獲得優質服務。

設立劃一薪酬架構及年資認可制度

協會認為專責小組報告建議公開薪酬的指引,好大程度依賴機構的自覺性,缺少政府的監管,機構聘用資深員工不承認年資、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十分普遍,社福界從業員因此缺乏晉升階梯,影響業界員工穩定性。社福機構最終因人手編制無法改善,導致服務質素無法提升,進入惡性循環。

雖然世紀疫情衝擊全球,對全球經濟及社會影響深遠,但也因為疫情讓我們改變慣常的態度和思維。隨著後疫情時代即將來臨,立身於社會服務領域的首長該思考,過去推行逾20年的政策是否有改善空間?展望未來期盼疫情早日落幕,社會服務政策優化有所提升,建構完整的「社會安全網」。

媒體剪報 > https://bit.ly/3ebGiyq

Categories
新聞稿

醫管局從業員對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接種意願和 影響因素調查[2021年6月4日]

【新聞稿】

《醫管局從業員對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接種意願和

影響因素調查》

非牟利機構人員協會(下稱:協會)一直關注基層打工仔的工作情況及需要,疫情由2020年初爆發,至今已超過一年,醫護人員身處「長期抗疫作戰」,龐大的工作量令醫護人員精神緊繃,體力負荷亦相當沉重。

醫管局要求轄下約6.5萬名須接觸病人的前線員工,每周進行一次自我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測試,若完成接種2劑新冠疫苗逾14日則可獲豁免。隨接種疫苗計劃推展,協會喜見醫管局6月1日落實為已接種疫苗的醫管局員工提供特許休假,所有員工在接種一劑疫苗後,均可申請一日特許休假,以讓員工充分休息。

協會與協作工會港九勞工社團聯會、香港醫務衛生華員總會、香港非緊急救護服務員工協會、醫院診所護士協會,於2021年5月21日至5月31日開展「醫管局從業員對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接種意願和影響因素調查」,成功訪問150名來自醫管局不同職系的從業員,瞭解業界對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。結合各方面因素,協會要求醫管局提供每接種1劑至少兩天「疫苗假期」、提升從業員接種疫苗的意欲,以保持體力、抵抗力,應付這場嚴峻的防疫戰,達致社會、醫院、員工三贏局面。

是次調查對象為醫管局從業員,根據調查數字,48%的受訪者願意接種新冠疫苗,59%受訪者認為接種疫苗可以保護自己/家人/朋友/同事不受感染及保障健康,74%受訪者以疫苗的安全性、有效性、接種後短暫不適情況為首要考慮,高達68%的受訪者希望增加至2天或3天疫苗假期。

相反,14%受訪者暫未決定接種疫苗、38%受訪者不願意接種疫苗,高達78%受訪者對疫苗的安全性、有效性、接種後不適情況存疑。數據反映,無論是哪個受訪組別,都以接種疫苗的安全性、有效性/關注接種後短暫不適情況為首要考慮。

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蔓延達一年多,醫護從業員在這場防疫抗疫戰角色更加重要。據是次調查了解,雖然許多受訪者都有意願接種,但面對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仍有許多疑慮,按過往接種疫苗經驗,不適的症狀通常都在接種疫苗後的兩天出現。如果醫護防線失守,疫情防控將大有可能失守、失控,後果嚴重。因此必須為醫護人員提供充分休息以恢復精神,提升防疫人員安全感及效率,達致社會、醫院、員工三贏局面。

協會認為,調查數據反映大眾對接種疫苗有一定接受程度,而大眾對接種疫苗卻步的原因,主要對疫苗的安全性存疑、憂慮接種後的不適情況。本會敦促政府一方面向市民加強宣傳及教育,提供更多有關疫苗的安全數據資訊和指引,從而有助個人判斷是否適合注射疫苗,並減低未接種人士的疑慮,增強其對疫苗的信心;另一方面為醫護人員爭取每接種1劑至少兩天「疫苗假期」,提供充分休息以恢復精神,並提升防疫人員安全感及效率,達至社會、醫院、員工三贏局面。

媒體剪報 > https://bit.ly/3wSPPBa

Categories
新聞稿

院舍從業員/公眾人士對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接種意願和影響因素調查[2021年5月10日]

【新聞稿】

《院舍從業員/公眾人士對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接種意願和影響因素調查》

  非牟利機構人員協會(下稱:協會)㇐直關注基層打工仔的工作情況及需要,疫情由2020 年初爆發,至今已超過㇐年,「院舍打工仔」身處「高風險院舍」,對疫苗接種計劃受到如何兩難困境?

  政府2020 年7 月起實施禁止親友前往院舍進行探訪。此防疫措施使原本⾧期居住院⾧者所受的心靈困擾加劇,將超過㇐年不見至親,心靈所受的痛苦可想而知,亦會產生惡性循環,增加院舍從業員照顧院友的難度及壓力,導致業內人手流失,直接影響服務質素。

  隨疫苗推出後期,協會喜見政府3 月15 日把2019 冠狀病毒疫苗接種計劃優先組別擴展至安老院/殘疾人士院舍院友及員工及⾧者/殘疾人士社區照顧服務單位員工,並在5 月10 日起實施有限度放寬已接種疫苗人士可到院舍探訪。

  協會與協作團體港九勞工社團聯會、香港社會福利服務從業員協會、健康服務從業員協會、醫院診所護士協會,於2021 年3 月起開展「院舍從業員/公眾人士對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接種意願和影響因素調查」,成功訪問359 名來自津助安老院、合約院舍、非牟利自負盈虧安老院、私營安老院的從業員和院舍親友,瞭解業界對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接種意願之情況,結合各方面因素,協會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疫苗安全性的數據、提升院舍從業員及市民大眾集體願意接種疫苗的意欲,協助減輕院舍從業員照顧院友的難度及壓力。

  是次調查對象為院舍從業員及院舍親友,根據調查數字,高達45%的受訪者願意接種新冠疫苗,62%受訪者認為接種疫苗可以保護自己/家人/朋友/同事不受感染及保障健康,72%受訪者以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為首要考慮。

  相反,35%受訪者暫未決定接種疫苗、20%受訪者不願意接種疫苗,主要原因高達72%受訪者關注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疑。數據反映,無論是哪個受訪組別,都以接種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為首要考慮。

  院舍是病毒高危爆發點,去年初出現感染個案數字嚴峻,情況堪憂。據本會院舍從業員了解,大部分入住院舍的院友屬高齡且體弱的群組,多是⾧期病患,最終經醫生評估後,往往建議的只有1 至2 名院友適合接種,疫苗於院舍群組能起真正保護作用的效果不大。加上院舍員工若將病毒帶入院舍,體弱的住客受到感染,後果嚴重。因此必須提升院舍從業員及市民大眾集體願意接種疫苗的意欲,從而達到群體免疫的條件。

  協會認為調查數據反映願意接種疫苗有㇐定接受程度,暫未決定接種疫苗和不願意接種疫苗兩者比例各佔㇐定比例,反映大眾對接種疫苗卻步的原因,主要集中於憂慮疫苗的安全性存疑。本會敦促政府㇐方面向市民加大宣傳及教育,向市民推廣提供更多有關疫苗的安全數據資訊和指引,從而有助個人判斷是否適合注射疫苗,並減低未接種人士的疑慮,以增強對疫苗的信心;另㇐方面爭取推出疫苗護照更多「誘因」,鼓勵更多人接種疫苗,提高社區群體的免疫力,促使百姓日常生活儘早回歸正常。

媒體剪報 > https://bit.ly/2TGKrmv

zh_HKChinese